在计算机中,最重要的哲学是 repeat。 这个理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。 对一件事,重复多次,可以获得经验,经验可以在面对新事物时发生作用。

比如,经验可以让你在面对相似的事物的时候,避开危险,提高效率。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基于repeat的,当我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,我会一遍一遍的阅读资料。 重复是一个刻录的过程,我们需要把经验刻录到脑回路中,下次有相似的遭遇,我们可以毫不费力的使用已经获得的经验。这部分经验最终会成为我们行为条件反射的一部分,几乎不需要消耗精力。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需要注意的,就是我们精力。

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精力的池塘,每一个行动,都会消耗精力,而补充精力的办法就是休息。 所以,要善于利用精力。

在很多的情况下,我们把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,但是最终到了截止日期,却发现该完成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完成。为什么很多时间管理都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呢? 这时因为,我们虽然合理的规划了24个小时内应该完成的任务,却忽视了精力。我们管理了时间,却忽略了管理精力。精力管理甚至比时间管理更重要。

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差异的,这意味着,对某一项工作,有的人分配的时间很短,有的人则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
如果按照时间管理,你完全忽视精力,就会导致你做出过于乐观的假设。你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安排了一个消耗极大精力的任务,这样会导致连锁反应,现在的任务影响接下来的任务,今天影响明天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

所以,管理精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有几个简单有效的管理精力的办法。

首先,我们还是像往常一样进行时间管理。

比如,我下午4点30开始看技术文档。在这段时间里,我需要保持专注力,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,如果我把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安排在5:00后。在时间管理上,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,因为我没有浪费任何时间。但如果是按照精力分配来算,在我持续的注意力集中后,如果我立即着手处理一件更消耗精力的事情,往往会手忙脚乱,产生挫败感和焦虑。这些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下,会导致各种疾病风险。 那如果我在看完技术文档之后,安排一个不那么消耗精力的事情,比如走一走,聊一聊自己的新思路,写一篇有趣的文章。这个过程会逐渐恢复精力。这样表现出来,就是你的工作是高效的。在专注的时间段内,集中精力解决了问题,在一些业余的时间内,“放松”自己,恢复精力。精力,有时也叫注意力,是一种精神力量。

我们的行为总会消耗精力。尤其是这个行为是崭新的,比如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。这时候往往会消耗巨大的精力。我们消耗精力的活动有很多,比如看一本书,写一篇博客,但是有些事情却往往消耗很少的精力,比如看一场爱情电影,听评书。 在晚上入睡前阅读是非常消耗精力的,当你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的时候,这种痛苦尤其强烈。

但是其实本质上,阅读本身并不痛苦,痛苦的是,你需要消耗精力来抵抗诱惑,比如你明明可以选择更舒服的姿势看一部电影,听一首歌,为什么要让自己阅读一些艰涩难懂的文学作品?

这时候,大脑会做出剧烈的反抗,尤其是这种情况下,消耗精力抵抗大脑中想要偷懒的那个你,往往以溃败结束。有没有一种办法,能够将弱化“抵抗阅读“本身所分散的精力呢? 我们应该将精力分配在 阅读本身上,而不是要不要阅读这个纠结的过程上。

这时候,我们要思考一下,为什么听歌,看电影,不需要消耗精力了。思考这个问题,其实道理很简单,因为看电影的时候,我们能感受到及时的愉悦。换言之,获取快乐的代价是简单和及时的。

这叫 及时的正反馈

及时的正反馈,是一种大脑对行为的激励,具体表现为,会对该行为产生愉悦感。

这种愉悦感的获得方式非常廉价,但其实并不会对你的脑回路产生多少深刻的印象,有时候甚至会破坏你的情感体验,让你对大脑的反馈机制免疫。

比如你不在通过努力的过程获得大脑的奖赏,而是直接通过一种别的方式取代,毒品、酒精在某种程度上,都是直接给与大脑奖励,这种奖励并不是有益的。

第二个是,最小获得代价,这个词是我自创的,但是可以解释一些现象,我们对一个事物其实有一个“生物学吸引“的过程。

大脑在接收到一些任务的时候,会快速的判断哪些事物是值得做的。然后指导身体去完成。行为评估=奖励/代价。

如果这个值越大,则大脑对该事物的兴趣就越大,人们对该事物的抵抗能力就越弱。

最小获得代价,也代表付出最少的精力。以毒品为例,毒品产生的奖励是非常大的(有些带给大脑的愉悦感几乎是性的1000倍),但是因为毒品的获得成本也很大(伴随着高昂法律风险)。所以这能解释只有一部分人吸毒。

第三个是,最短获得周期,如果看电影需要在10个小时才能获得愉悦感,那么看电影本身也不会有如此的吸引力。短周期可以让大脑对当前的事件更聚焦。而长的周期,往往会导致分神。

这三个部分决定了这种类型的事物时受欢迎的,其中的机制决定了该类型的事物需要付出极小的精力。回到阅读上来,在睡前阅读,这件事上,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状况,临睡前拿起书,翻了几页,又忍不住拿起手机,不小心打开了短视频….精力白白浪费在了其他的事情上,并且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负罪感。稍微思考不难发现几个原因:

-看书的正反馈不及时,比如技术书籍,可能需要一个小时才能了解某一个算法的细节。
-看书的获得成本比玩手机要高

在选择看书或是玩手机,大脑会快速的比较两个产生的收益,显然,玩手机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基于大脑奖励,而看书往往需要更久的时候,甚至产生的激励更小。

所以,大脑倾向于引导你的身体,处于一个更舒服的状态,拿起手机,轻轻触摸几下,就能获得满足感。大多数人的大脑是短视的,它只会聚焦于当下几分钟的事情。

如果个人要考虑长远的计划,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,这就需要跟大脑的一部分做斗争,这个斗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会消耗大量的精力。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做这种斗争,就是将一种可以长久带来收益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。就像是我们早晨刷牙,完全不需要思考,让它成为我们身体的条件反射的一部分。

习惯可以将一种高正本的行为消耗的精力降低到最小,当阅读成为习惯的时候,你甚至不需要思考为什么不看美剧而是看书,只是在哪个时间,自然的捧起一本书。习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能减少决策成本,而且在一定程度上,习惯会叠加,一旦大脑获得了某个习惯在一个较长周期带来的激励,它会期望同样的激励。

这样,你会养成另一个好习惯来激励大脑。

这是一种构建持续的正反馈。习惯本身的行为一遍遍的刻蚀在大脑的基底核上。为了养成习惯,需要对某个行为进行分解,是它拥有更小的激励周期,比如看书每三十分钟,给与大脑适当的激励(放松、冥想、听歌),这个周期也是因人而异。 第二,减少获得代价,比如将今晚要读的书本放在随手能摸到的地方,台灯的亮度刚刚好,减少噪音(可以佩戴降噪耳机)。

在安排时间去做这些事的时候,需要注意分配精力,不要分配给这段时间太短,否则你的精力会消耗的太多,也不要太长,否则容易浪费精力。一个好的办法是,可以对同一件行为给与不同的时间,记录下那个时间大脑获得的体验最佳,并且消耗的精力最少,然后把你的时间控制在那个范围内。比如,我每天晚上11点看书的幸福感最高。

但是我如果我每周连着四天都在看书,就会很痛苦,那么我就会在第四天选择做别的事情。当然做这些本身也会消耗你的精力。